加入收藏 | 返回主站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时间:2012-12-04  来源:   点击: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山西省2012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提升我院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中西部一流、全国知名、高度开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学院的奋斗目标,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山西省和运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现就我院教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确定教学改革的目标

   1.今后一个时期,我院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全面实施“五大工程”,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突出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2.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努力,在全院形成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形成符合我院实际,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全院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并在创新教育和办学特色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创建一个适合学院发展特点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平台,使学院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职业中坚。

二、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切实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3.必须进一步明确我院办学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专业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工学结合,技能为重,文化育人,“以学生未来为本,以教育品质为根”,把人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人文情怀;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平安和谐校园;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中西部一流、全国知名、高度开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学院。

4.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实现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规模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把教学工作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把教学改革作为学院各项改革的核心。在处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学院发展规模、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教学工作与其它工作等方面的关系时,要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院内各部门都要把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首要任务,采取积极措施,形成制度,要在全院师生员工中形成共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关心教学、服务教学,急教学之所急,想教学之所想的良好风气,确保教学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为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而共同努力。

三、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5.院务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教学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教学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学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确定各级教学管理目标,形成统一的目标体系。学院的教学工作,由院长全面负责,分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并通过职能部门的运作,统一调动学院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及信息反馈,实现教学管理目标。

    6.要坚持每两周一次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改进例会形式,充实例会内容,提高教学工作例会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发挥教学工作例会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明确责任,限期解决。

    7.要坚持每月一次的教指委工作会议制度,注意发挥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研究和解决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学院教学工作做好咨询和参谋工作。要建立必要的业务指导机构,如顶岗实习、外语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等委员会,加强单项教学工作的咨询和指导。

8.要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室活动制度,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通过教研室的的教学研究活动,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教学改革任务,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9.要坚持院、系领导听课、现场办公制度,院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明确各位领导的联系单位,院领导采取现场办公的方法,深入各教学单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10.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各系要安排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学秘书,有计划地对教学管理干部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特别要提高全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要采取措施,调动教学管理干部的积极性,解决其在职称晋升、业务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稳定管理骨干队伍。

11.教务处是学院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的工作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状态。教务处是全校教学运行的总调度和教学改革的总协调。要健全教务处的科室结构,明确教务管理各岗位职责,保证教学的高效运行。加强对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宏观指导和过程管理,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研究项目上水平、出成果,不断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和推动教学改革工作。

四、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改革

12.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要按照学院安排,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等课题,广泛动员和组织全院教职工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通过讨论,集中解决以下问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运城市、山西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思想;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在一定教育目标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通过讨论,使全院教职工领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真正含义,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多赢目标;通过讨论,改变过去单一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形成教育质量高低由受教育者本人(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企业)来评价的思想,逐步建立由学生本人、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价学习质量的体系和方法。

13.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高等学校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院的生存,更关系到学院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人才培养是涉及学院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学院各部门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做工作,学院的一切改革和建设,都应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师生是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主体,要充分发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加讨论,同时结合我院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推动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不断深入。

五、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

14.根据我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内涵明确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支持特色专业,巩固优势专业,培育转型专业。将优势专业做实做大,将特色专业做优做强,将转型专业做新做活。要按照专业建设规划设置专业,开设新专业要做好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要建立专业调整和退出机制,对于连续两年就业率和招生计划达不到50%、没有深度校企合作支撑的专业、应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15.专业建设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若干个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要按照山西转型发展的需要,围绕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煤炭资源循环产业链等领域建设一批有潜力的新兴专业;围绕采矿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专业,打造重点专业;围绕印刷、有机食品等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围绕建筑、财经管理类专业,打造转型专业。要认真落实专业建设“1234”质量工程:“1”是所有专业要有一套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2”是所有专业都要实行“双证书”毕业制度;“3”是所有专业最少有3个标志性成果;“4”是所有专业最少有4个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单位作支撑,形成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平台。要加强社会融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和企业共建基于生产工作过程的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矿井专项投入,完成教学矿井建设任务,不断完善其他专业实训室建设。

六、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兼收并蓄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学生管理和就业的需要,逐步完善“2+1”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探索“2211”人才培养模式(2学期专业基础课、2学期专业课、1学期综合设计和技能训练、1学期顶岗实习),部分专业探索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工程人才教育模式。鼓励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各专业可结合专业实际,实行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

1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实现“四对接、五共同、六统一”。四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共同:即,学院和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实施课程体系共构、师资队伍共建、培养过程共管、校企文化共融、教学质量共评。六统一:即,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相统一、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统一、实训实习与工作任务相统一、教学组织与生产过程相统一。

18.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对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搭建起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平台,既是实现工学结合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全院上下要形成共识,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为每个专业搭建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平台,使每个专业都能够和企业形成一个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各专业要认真落实“最少联系4个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作为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的要求。

19.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做到对准市场和岗位,根据市场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二是要重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注重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突出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特色。三是要做到突出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七、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20.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加强院、系两级课程建设组织工作,学院及院属各教学部门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继续开展课程建设专项研究。

21.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为引领,带动课程全面改革。要建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重组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系各专业要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好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实习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要彻底打破根据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做法,做到课程设置满足岗位群的职业要求,课程内容满足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按照从职业岗位能力入手逆向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将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着力完善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构建。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砍、增、缩、减、改”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提高学生素质,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选修课占教学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8%以上。

22.注重因材施教,全方位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关键是要做到搞好两个研究、坚持两个原则、制好一个文件、把握好两个环节、明确三个观点。搞好两个研究,一是要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二是研究教学内容如何贴近职业、贴近岗位要求。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二是实践教学以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本。制好一个文件就是要制订好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环节,二是教案编制环节。明确三个观点,一是组织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不是教材而是教学大纲,二是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整体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设计,三是课堂教学效果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23.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立国家、省、院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根据学院实际,重点建好省、院两级精品课程,争取每个专业都建设有2-3个院级精品课程,争取实现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通过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推动其他课程改革。

24.认真抓好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基础部要认真落实“应用数学分层分类分专业综合改革”、“实用英语课程改革”方案,争取在基础课改革中率先走出一步,为后续专业课的全面改革奠定基础。教务处牵头,尽快组织制定大学生人文教育或语文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电工电子、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等面向全院的院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方案。公共基础课改革总的要求是把握“必须、够用、适用”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适当降低难度,改革考试方式,更加强调课程的适用性和应用性。

25.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优先选用推荐的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国家优秀教材,理工、管理、政法等专业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力争达到80%左右。鼓励教师结合我院重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自编校本教材。提倡教师自制和使用CAI课件。由教务处负责,在符合有关程序的前提下,可以在征订教材的同时,适当购置数字化立体教材。

26.改革考试考核与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建立教师、专家和社会共同评价学生的三维评价方式。鼓励以证代考,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广告技能大赛、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口语竞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7.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倡导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采用适合高职课程教学的多种多样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购买实用的课程教学软件,开发CAI课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教学部门为单位,认真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竞赛活动。积极推进“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

八、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8.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人才强校工程。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基本保证每个专业拥有1名专业带头人,2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名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按照“引育结合,以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29.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培养8-10名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培养40名“双师型”骨干教师。每年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30%)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保证青年教师先进技术知识按三年一个周期更新。增加兼职教师数量,将学生集中顶岗实习单位的主要技术指导教师充实到我院兼职教师队伍,逐渐增大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兼职教师选聘数量,使兼职教师与专任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1:1。

九、高度重视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0.紧紧围绕八个重点建设专业,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从生产性实训环境、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营造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模拟或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建设一批综合性实训室和生产性实习车间,实现课堂与实习环境一体化。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增加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持续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全院所有专业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31.制定、修订和完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推进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与实践教学的创新,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实习实训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可能实现上午上课、下午实训,半工半读。争取实验实训室全天开放,实验课开出率和设备使用率达90%以上。

32.进一步加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教务处和各教学部门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0%以上。

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控制

33. 完善以三级管理为重点的“两线监控、三级管理、四维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坚持教学质量检查、督导、测评等制度,真正形成“聚精会神抓教学,理直气壮抓质量”的局面,使整个教学管理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34.构建两条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务处行政检查力度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督导制度,教务处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价和指导工作,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每个班级每周定时报送《教学日志》。强化督察室的力量和作用,聘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专家注重对教学运行、管理中的专项工作和重点环节进行监控,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议和对策。

35.重点抓好教学三级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健全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网络,教务处抓目标管理,系(部)抓过程管理,教研室抓岗位管理。坚持和完善院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巡考制度和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档案,充分发挥教学系(部)教学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36.完善四维(学生、教师、专家和社会)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网上评教系统,完善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体系。各教学单位和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评教评学活动,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学生评教活动。健全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吸纳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到主动参与运行管理,及时提供教学质量信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规范教师评教与同行互评,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完成听课评教评学任务。做好课堂考勤工作,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健全专家评价系统,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评教作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教学督导、检查、反馈功能,依靠专家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系统。学生处、招生与就业处和校企办要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招生等工作,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称职状况的评价,广泛征求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教师、专家和社会的评教体系,形成四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7.做好教学研究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三方面专家的咨询和指导作用,推动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与建设,在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中做出好成绩。

分享到:
发布者: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