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中职德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我们积极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鲜活的社会生活为源,坚持习之以知、动之以情、树之以信、练之以意、导之以行的教育教学观。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针对礼仪、道德、法律三块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合作,共同打造了生机勃勃的实效德育课堂,促进了学生德行的生长。
一、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按礼仪办事的行为习惯
礼仪是道德的外化,道德是通过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的,其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己,其特点是易理解掌握,难养成行为习惯;但职校生喜欢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课前预习、课中进行知识建构、礼仪实训、课后学以致用的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如下图)。
如第一课中“让别人悦纳我们”的教学:先把全班分成实力相当的六个小组,在课前下发任务清单:三个小组分别运用交谈礼仪、电话礼仪、做客待客礼仪来诊断特定情境下当事人行为的正误;另三个小组对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以上三种礼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做统计分析。
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教师澄清学生理解的误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礼仪,学生进行训练;设置实训任务:按礼仪要求进行角色扮演,演练去同学家过生日的系列情节。最后由师生共同进行总结评价后,下发作业,要求学生主动与师长按礼仪要求进行交谈。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诊断情境发现理解上的偏差,通过调研发现行为方面的欠缺,以此作为学习的重难点;通过行为训练掌握礼仪要点,通过完成实训任务促成知行统一;最后学以致用的课后作业让礼仪实训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推动学生养成按礼仪办事的行为习惯。礼仪模块的教学受到了多方的赞誉:学生说,自从学了几招礼仪,我在朋友中更受欢迎了;父母说,孩子学了礼仪,一下子懂事了,一起出去再也不用担心他出洋相了;校长说,我们的学生只要保持德育课上的学习成果,到哪儿都是企业欢迎的人。而更为开心的是我们德育教师,课堂上交融的师生情感,找到训练关键点后的喜悦,养成礼仪习惯后的成效,让我们享受了德育。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践行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德育如果回避现实生活中道德选择的多样性与德育规范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就会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的信任危机。所以,我们始终坚持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层次的道德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尤其是将学生困惑的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导入到课堂中,在激发学生道德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以此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学会正确选择,在榜样人物的引领下,勇敢地践行,成为一名有道德 的人。
如第五课中的“在职业实践中锤炼”的教学(如下图),采用师生分享榜样的方法导入,学生选择的榜样有:工厂的劳模、校园里的技能标兵、明星、自己的亲朋好友等等。尊重学生对榜样的选择,使榜样人物丰满化、生活化、亲切化;组织对“追星追什么”热点话题的研讨,引导学生明白榜样魅力的真正内涵,激起学习榜样、践行职业道德的热情。
接着结合学生所学的财会专业,设置了一个两难问题:企业年度业务招待费超标,老板以炒鱿鱼来威胁你做假账,你如何选择?学生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保住养家糊口的饭碗与坚守会计“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发生了冲突,该何去何从呢?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了做与不做的利弊后,进一步启发,有没有方法可以避免两种选择的弊端?思路打开后,学生找到了收集做假账的证据及举报的办法;找到了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关键技术、让企业离不开自己的办法;找到了创新财务管理软件、避免透支等有创意的办法。最后,教师导入企业管理文化,引导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小处小事着手,成为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行动者。
通过创设情境还原社会道德生活原貌,把社会生活中的真现象、真冲突、真问题带到课堂,让德育可亲、可近、可行,让学生愿意学习、思考和践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通过同伴互助,榜样引领,自主选择,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降低德育重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道德行为,符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符合社会道德层次性的现状,促成学生德行的生长,为学生在职场中灵动地演绎职业道德规范打下了基础。正如一名听课老师说的,这样的德育课少了说教,多了说理;少了套话,多了实话;少了空谈,多了行动。
三、以案学法,筑起合格公民的行为底线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强制的道德。在法律模块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公民的身份,紧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为案例情境,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激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例说法,让学生按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来学法、知法;以法护行,让学生进行迁移性学习,运用法律理性维权。
如在第十二课的“维护劳动权益·签订合同求保障”的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如下图)
课前,学生对自己身边的职业人(如家人,邻居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劳动合同法》在职业生涯中实施的情况,通过学案预习《劳动合同法》,对其基本规定有个大致的了解。课堂上,我们以一个新闻媒体报道的视频案例“劳动合同引纠纷”来激发学习兴趣,导出劳动合同的内涵和签 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接着根据学生将来在职场中与劳动合同发生关联的典型事件组织了四个探究案例,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合法行为;最后又回到导入案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以诊断“陷阱”合同的书面作业来检验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给存在劳动合同问题的调查对象提建设性意见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法律课的教学紧紧抓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典型事件作为课堂探究案例,学生通过探究,在法律的“应然”和社会的“实然”之间建起了桥梁,教学的实用性,吸引着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此外,我们还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我们请来了“法制校长”
[1]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片;举行《法制小报》创作评比,模拟法庭庭审等,这些活动让德育课发挥了主渠道的功能,与各种德育力量形成了育德合力,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德育课教学成果。
开放式的生本化法律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法律知识,更学会了依法办事的途径、方法;不仅培育了法律意识,更培养了依法维权的能力。整个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彰显了主体德育、生活德育和实践德育的魅力。
四、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德育来自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礼仪、道德、法律在生活中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开展了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综合地运用礼仪、道德和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我们结合课程中“保护资源环境”的教学内容,组织了“拯救母亲河”的活动课,以南京秦淮河污染问题研究为专题,组织学生分组调研四个主题:污染的严重度、现有的法规与政策、可以推荐的改善方案,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学生们分别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社区居民、环保局工作人员、网络、实地调查等途径收集资料,分析梳理后,以听证会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最后同学们将活动成果以建议书的形式发给了环保局,以倡议书的形式在校园和社区进行宣传,并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到环保活动中,为治理秦淮河尽责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调研、采访、交往等行动中塑造了良好的礼仪形象;在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听证答辩中,学习、运用、内化了法律知识;在身体力行的宣传和志愿者活动中履行了公民的职责,践行了道德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塑造了责任公民的职校生新形象:环保局工作人员感谢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表示会积极作为;街道主任特意致电感谢,说同学们发出的倡议切实可行,学生的志愿者行为让人感动。而学生自身的收获最大,他们说这样的活动课,不仅让他们领悟了践行礼仪、道德、法律规范对于成人成才的重要性,更让他们发现了知识的作用、技能的魅力、态度的关键。
通过以上教学,使我们的德育课堂外塑形象,内修道德,以法护行,以行导德,以德树人。“德育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而且是对个体生活的发展与提升”。德育是一种关怀,是心与心的交融;德育是一种化育,是等待花开的历程;德育是一种享受,是真善美的绽放;德育教师从事的是经营人性的最美职业,德育之重、德育之美、德育之难,都激励我们在教育实践的大潮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让德育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