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返回主站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跨越有趣与有效之间的鸿沟

时间:2009-09-27  来源:   点击:

跨越有趣与有效之间的鸿沟

■周 彬

    作秀的课堂让学生觉得好玩但却没有真实的收获,求知的课堂让学生有真实的收获但觉得吃力,既有作秀之好玩又有求知之收获的课堂少之又少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似乎难免会伤害课堂的有效;而要让课堂有效起来,似乎又难免会伤害课堂的有趣。为什么两者总以对立的形象存在呢?

有趣与有效的“二元对立”

    赵老师刚刚大学毕业,满怀教育理想来到学校任教开学不久,她就被学生闹得不可开交。这时带教老师跟她说,要想班级管理有序,考出好成绩,就不能整天和学生嘻嘻哈哈,做老师就要有做老师的架子,否则以后谁还怕你呀?对于带教老师的话,赵老师若有所悟,并开始在班级管理上尝试起来。果不其然,学生变得听话了可是,赵老师也开始困惑起来了:是不是在学科教学上也应该如此呢?

    当赵老师再次向带教老师请教时,带教老师直夸赵老师聪明,能够较好地迁移这些经验。带教老师接着说,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始终是学生的成绩,而提高成绩要靠知识,那是需要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众多知识点面前,学生都会觉得厌烦。因此,教师不可能既做到让学生开心,又有很好的成绩,毕竟给我们的教学时间就这么短, 而要求却这么高。 带教老师如此一说,赵老师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平时备课那么认真, 教学设计那么绞尽脑汁,还是考不过带教老师所带的班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老师心领神会。虽然她是教语文的,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但为了在月考和期末考试中站稳脚跟,顺利地从高一语文教师过渡到高二语文教师,她也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死抓知识点如此一来,赵老师所教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上升。

    赵老师的经历,在一线教师中,应该不只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课堂上的有趣与知识上的有效的确是一对矛盾。让课堂变得有趣,需要时间去积累,也需要教师的智慧投入。让知识变得有效,需要时间去探索,也需要教师的精力投入。可是,无论是课堂上的时间,还是教师的智慧与精力,都是稀缺资源。

课堂有趣是对知识有效的支撑

    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点,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训练。因为学科知识点的掌握只是量的增加,依靠的是记忆和熟练,这就为训练预留了生存空间。可是,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越多,进行复习和巩固的负担也就越重,这就难免会显得枯燥和沉重。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脑的记忆单元大致有5-9个。当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而不关注学科的逻辑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学生有限的记忆单元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教师总抱怨学生 “记忆力不好”的原因。其实,问题不在于学生记忆能力太低,而是需要学生记忆的单元太多。

    因此,学科逻辑与思维是具体学科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就少不了对学科兴趣的探讨。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的确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毕竟,学科知识并不是学生现在就用得着的,要让他们牺牲当下的时间来掌握学科知识,教师既要向他们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更有必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

    广告可以吸引消费者关注某个产品,但真正让这个产品具有吸引力的仍然是这个产品的内在价值。同样的道理对学科知识的简单包装与广告宣传,只能止步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要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与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学科知识点,那疏离课堂就是迟早的事,要么是因为这样的学习太无趣,要么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单元容不下这么多的学科知识点。真正能够在课堂中坚持下来且仍然兴趣盎然的学生,肯定是真正体会到学科学习的乐趣与价值的学生。

    课堂有趣有两种类型:一是把学生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 一是由学习成就感激发并维持的内在兴趣。二者缺一不可。可是,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视为单纯地取悦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仅仅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止于外在兴趣。

知识有效对课堂有趣的转化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学生在课上有真正的收获。也就是说,除了培养学生的外在兴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在兴趣。

    何谓学科知识的有效掌握呢?如果将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要求相比, 那就会出现一定比例没有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而且有成就感的学生永远只是少数。因此重要的是要看学生自己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要看学生自己在学科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有效掌握,一定要与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区分开来。前者是学生用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把学科知识点组合成了一个整体,后者仅仅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占有。的确,不管是对学科知识还是对学科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但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越多,巩固成本越大,继续掌握学科知识点的难度也就越大。这样的学习成就感不但不会激发学科兴趣反而会让学生离学科学习越来越远。相反,只有具有可持续性的成就感才会持久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

课堂有趣与有效的互换条件

    要让课堂的有趣转化为有效,必须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与期待。可是,现在多数中小学的情形正好与此相反,对教师的考核周期越来越短,教师任期也是教了初一不一定教初二,教了初二不一定有机会教初三。如此一来,教师根本等不及将课堂教学的外在兴趣引向内在兴趣甚至干脆就连外在兴趣也一起抛弃算了。

    教师从学科结构与思维的角度把握学科知识是促使课堂有趣与有效互换的能力保障。对学生来说,他肯定是从一个学科知识点到两个学科知识点,再从众多学科知识点到学科知识结构。从一个学科知识点到两个学科知识点,是学生自己可以把握的,但要从众多学科知识点到形成学科知识结构,就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可以控制的了。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从学科知识结构出发,来选择与重组学科知识点,这样才能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并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是促使课堂的有趣与有效共赢的主体保障。对于没有兴趣的学科知识学生要能够调整自己去适应,并在适应过程中以最终的成就感来激发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兴趣。对于有兴趣的学科知识,学生要利用兴趣来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从而维持原来的学习兴趣,并激发新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学生往往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能力。但考试成绩只会让学生获得短暂的兴奋,只有学习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ubin021      

                                   

分享到:
发布者:  编辑:
返回顶部